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流行过程本身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中公上海卫生人才网带领大家学习预防医学专业知识-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一)传染源
是指病原体巳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下列4个方面。
1.患者患者咳嗽、呕吐、腹泻等而促进病原体播散,慢性患者可长期排出病原体,隐性者数量多而不易被发现,在不同传染病中其流行病学重要性各异。
2.隐性者在某些传染病中,如流行性脑脊髄膜炎、脊髓灰质炎等,隐性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3.病原携带者慢性病原携带者无明显临床而长期排出病原体,在某些传染病中,如伤寒、性痢疾等,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4.受动物某些动物间的传染病,如狂犬病、鼠疫等,也可传给人类,引起严重疾病。还有一些传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等,受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传播途径由外界环境中一种或多种因素组成,各种传染病有其各自的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如下五种。
1.呼吸道传播病原体存在于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中,易感者吸人时获得,如麻疹、白喉、结核病、禽流感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等.
2.消化道传播病原体污染食物、水源或食具,易感者于进食时获得,如伤寒、性痢疾和霍乱等。
3.接触传播易感者与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土壤接触时获得,如钩端媒旋体病、血吸虫病和钩虫病等。伤口被污染,有可能患破伤风。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也有可能获得,如麻疼、白喉、流行性等。
4.虫媒传播被病原体的吸血节肢动物,如按蚊、人虱、鼠蚤、白蛉、硬蜱和恙螨等,于叮咬时把病原体传给易感者,可分别引起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莱姆病和恙虫病等。
5.血液、体液传播病原体存在于携带者或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中,应用血制品、分娩或性交等传播,如疟疾、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等。
有些传染病只有一种传播途径,如伤寒只经消化道传播;有些传染病则有多种传播途径,如疟疾可经虫媒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母婴传播属于垂直传播,其他途径传播统称为水平传播。婴儿出生前已从母亲或父亲获得的称为先天性,如梅毒、弓形虫病。(三)人群易感性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某些病后很巩固的传染病(如麻修、水痘、乙型脑炎),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至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这种现象称为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在普遍推行人工主动免疫的情况下,可把某种传染病的易感者水平始终保持很低,从而阻止其流行周期性的发生。有些传染病还有可能全民长期坚持接种疫苗而被消灭,如天花、脊髄灰质炎、乙型脑炎和麻疹等。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包括地理、气象和生态等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有重要影响,病和由虫媒传播的传染病对自然条件的尤为明显,传染病的地区性和季节性与自然因素有密切关系,如我国北方有黑热病地方性流行区,南方有血吸虫病地方性流行区,疟疾的夏秋季发病率较离等都与自然因素有关自然因素可直接影响病原体在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如钩虫病少见于干旱地区,自然因素也可降低机体的非特异性而促进流行过程的发展,如寒冷可减弱呼吸道抵抗力,炎热可减少胃酸的分泌等。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如鼠疫、恙虫病和钩端蠊旋体病等,人类进人这些地区时亦可受,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病。
(二)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活条件和文化水平等,对传染病流行过程有决定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生活、文化水平不断提髙,实行计划免疫,已使许多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或接近被消灭,由于改革开放、市场化经济政策的实施,在国民经济日益提高的同时因人口流动、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和环境污染等,有可能使某些传染病的发病率升高,如结核病、艾滋病、并殖吸虫病和疟疾等。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更多预防医学专业知识请关注中公上海卫生人才网预防医学考试资料http://sh.yi***/bszl/!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上海职业培训相关信息
21小时前
21小时前
11月15日
11月15日
11月14日
11月14日
11月12日
11月12日
11月11日
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