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开进场费上涨,弥补前期补贴等因素不谈,直接的因素是,企业上市需要更好的财务数字。怪兽充电在获得日本软银、美国高盛等5亿元C轮融资后,拟于今年上半年冲击纳斯达克,小电科技在获得苏宁5亿元股权融资后,也计划于今年三季度登陆创业板。
显然,资本市场是理性的,在如今的氛围下,仅仅有故事,是不行的,还得要数字,而涨价能够取得更好的财务数字。
这个需求,对几家头部企业都存在,所以,虽然一般来说,多寡头竞争的状态,很难默契涨价,但共享充电宝却做到了这一点。
头部企业能够做到这种默契涨价,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业务模式使然。
从需求看,消费者需要充电宝的时候,一定是不得不用的时候,哪怕十几块钱,也会使用。在那一刻,这是一个没有弹性的刚需。
从供应侧看,共享充电宝是一个跑马圈地的生意。消费者在一家咖啡馆,约了人喝咖啡,手机没电了,不会走50米去另一家取充电宝,哪怕便宜一点。
另一方面,共享充电宝的生意,缺乏规模效应的制约。现在使用的场景,几乎是固定的,消费者在一个咖啡馆充了电,一般都是原处归还。没有移动性使用场景,这就使得网络性、规模性带来的归还方便不是那么重要。那么,占据几个点,就足以生存。
假设两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在一个城市竞争,一家扩张到2万个点,另一家被压缩到2000个点,无非规模大小的区别,都能赚钱,都能活下去,打不死。既然打不死,那么,就不会有价格战,反而能默契涨价。而这个状态在共享单车领域,是不可能存在的。
所以,共享充电的竞争,是相对稳定的,默契涨价就变为可能。而共享单车,至今都没有赚钱。
但是,这仅仅是短期的。
短期来看,消费者在发现手机没电的时候,不得不用。但长期来看,却能改变自己的行为,携带充电宝。所以,从长期看,共享充电宝,仍然是一个对价格敏感的弹性消费。当然,这一点,我相信有数据支撑的企业,比消费者更理性,会选择一个基于各种考虑下的佳价格。他们考虑到这一点的。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涨价了,但这也是市场行为,竞争颇多,只要没有明确的价格串联行为,就不是垄断。消费者可以用携带充电宝来满足自身充电需求。
不过,共享充电宝在资本市场上,除了当下的数字,其实还可以有更好的前景。
共享充电宝并不是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样,是一个短时期的生意。
一方面,突破性的电池技术,未必那么快的到来。电池行业的三大常见: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更好,充电时间更短。但实际情况却大不一样,电池还是那个样子,并没有出现飞跃性的发展。
这是为什么?
首先,电池除了储能的部分,还有不能储电的辅助剂、粘结剂、外壳等。电池越小,这部分的体积占比就越大。于是,新材料提高2倍,做成电池只能提高1.3倍。实际上,过去十几年,电池的进步主要靠提升储能物质的比例来实现,而不是新材料。
其次,商用电池,要满足稳定、安全、成本等多项约束,实验室成果与商用距离很远。说到底,电池难突破根本的原因是,电池的原理是化学,越古老的原理就越难突破。
甚至,电池的后顾之忧,永远不会被解决。
未来,VR、8K、AI高刷新屏幕、折叠屏、手机投影、虚拟键盘,这些现实的应用,都会需要更大的电量。
实际上,现在我们所使用的移动电器,都受限于电量,所以,在设计上做了折中——不是现在的电池性能刚好处于瓶颈,而是基于现在的电池性能,手机的性能才被折中设计成现在的样子。电量是因,手机性能是果。
比如,苹果手机可以扫描相片,进行人脸分类,这是一个典型的人工智能应用,但苹果手机会要求你接上电源,因为,这个功能需要大量耗电进行计算。
还可以想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手机的笔记本化,也会需要更强的计算能力;投射一个激光键盘到桌面,也需要电力。所以,电池的每一点进步,都会立即被新功能消耗掉。
所以,充电宝不会是一个短期的生意,甚至会是永远的生意。
共享充电宝看得见的赚钱模式
共享充电宝看得见的赚钱就是我们经常见的,你借用一次。按小时收费的方式。这个一般都会一个日封顶的形式,正常一般设置10到20为比较常见的。一般对这个行业不了解的朋友,都只能看见这部分。这部分的收益虽然也比较可观,很多共享充电宝的加盟,代理商就是在靠这部分赚钱。我们简单的来算一笔帐,我们以壹小宝共享充电宝8个充电宝的为例,如果平均每天每个使用1个小时,每个小时定价两块钱一天的收益就是8块钱(原本是16块,就算跟商家五五分得8块),一个月下来就240块钱,一年下来就是2880块钱。假设投资50套充电宝,那一年的收益下来的话就是14W多。共享充电宝的使用寿命都是2到3年
那自己再算下这利润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