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母语学科,在大家的心里对她的感觉却是“既熟悉又陌生”,这样一种特殊的距离感让很多孩子甚至家长都认为:提高语文成绩简直太难,补语文很浪费时间。
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和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故事,我们来聊聊如何接近这位“熟悉的陌生人”。
去年,一位小升初不久的学生家长特地找到我,她说孩子很爱阅读,但不知为何上了初中之后阅读理解总是做不好,得分很低。
这就是语文学习的误区之一:爱阅读=阅读理解很好!这其实是逻辑不通的,爱阅读当然是一个前提条件,一个看见文字就头脑发昏的孩子那肯定是没有得到过很好的阅读体验。兴趣是我们的任老师,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关键在修行的方法上,爱阅读的你是否会阅读呢?
后来通过和孩子的聊天发现她确实读过很多书,但她只能复述出一些精彩的情节片段,当我问到这些精彩片段为何能打动她时,她考虑良久,说被主人公的某种精神感动。
大家非常熟悉这样的阅读套路: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主人公怎样的精神。但这套路之后太多的细节被掩盖,比如:故事的背景,主人公的精神又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为什么这种方式能让你影响深刻,故事投射在你心里的除了感动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联想。。。
这些被读者忽略的细节往往才是考试的重点,我们不仅仅是去了解一个故事,更多的是要了解作者写好这个故事的经验,掌握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才能让你得分,毕竟阅读理解不是比赛阅读速度而是比拼在“理解”上。
阅读是大家熟悉的一个动作而已,而理解于很多人而言是陌生的,是尚待开发的。清楚这一点之后,我带着这个孩子每次都仔细分析两篇记叙文,期末她的成绩大幅提高到了85分,家长很开心的向我报喜。爱阅读到会阅读是有一段距离,很多人看不到这段路,其实走上来就会发现是条捷径。
如此的误区还有很多,比如:说话多就是善于表达、学写作文就是要多买些作文书等等。这些误区都是大家平常耳熟能详的语文“学习之道”。
语文的学习确实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具体在考试中我们首先是要了解他考什么,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在我们博大精深的母语文化中遨游固然潇洒,但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的得当的方法是很难游到彼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