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网络,更多信息请点击:SCI影响因子:http://www.biomed***.cn/lwfbzhichi.shtml
每年6月底,科研工作者都对新的SCI影响因子(IF)充满期待,期待自己所发表论文的杂志影响因子有大幅度上升。一个杂志的影响因子是一定时期内其所有发表论文受到关注程度的整体体现,这在统计学上用于说明杂志的水平是非常有意义的。尽管文章水平与杂志的影响因子有一定的关联,但这种关联并非那么强烈。但如果评价单篇论文水平,简单地用杂志的水平来代替显然是错误的。
现在有许多人建议,用单篇论文的引用率(引用次数)来进行评价。不得不说,这在评价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为了排除一些作者为了人为增加这个数值而疯狂自引的情况,许多评价体系中规定只统计他引的次数。如果割裂开其他的因素,仅仅谈引用次数,看似也并不合理,因为有许多因素会影响这个数据。
(1)与杂志本身被其他同行和作者获取的程度有关。容易获取的杂志,相对被引用的可能性增加;高影响因子的杂志,得到关注的可能性增加,被引用的机会也增加。影响因子高,有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现在,杂志在后台的一些非法或者合法的商业运作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有时候甚至与主编的办刊思想有很大的关联。无论如何,发表在这些高影响因子杂志上,作者的研究会受到更多关注,也有了与更多同行进行交流的机会,因此应该鼓励大家尽量在高影响因子杂志上发表论文。
(2)与论文发表的时间有关。对于一些热门的研究,文章早一期出来与晚一期出来是有很大差别的。论文发表被引用一般存在一定的时滞和变化规律,一般刚开始的引用率增加很慢,随之是一个高速增长过程,然后维持这个速度一段时间(可长可短),或者之后进入下降阶段。在不同时间阶段统计,这个差别是很大的。因此,仅仅统计年度引用次数进行比较是不太的。
(3)与杂志是否采用电子版并优先发表有关。有些杂志,只要接受了,就采用电子版的方式将稿件发表出来;有些要生成终出版样式的PDF文件,以AdvanceAccess的方式发表出来;还有些杂志要实物杂志出版印刷后才发布电子版,或者完全没有电子版。
要这些无法公平比较的问题,有一个“另类”评价法:先对作者发表的每篇文章与本刊物同期发表的所有论文的均引用数进行比较,获得评分,然后将这些评分根据具体情况计算总分或平均值。一份真正的专业杂志,其scope(领域)大致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这个scope大致被同行关注的程度也应该是类似的,在一个杂志内进行比较了不同刊物间产生差异的因素;如果还在同期刊物内的文章进行比较,就进一步了论文发表时间不同所带来的影响。
具体如何操作呢?首先检索出目标杂志同期发表所有文章的被引用次数(采用webofscience很容易获取)并计算平均值,然后将目标论文的引用次数除以这个平均值,就是该篇论文的得分。这个得分表面上看是表示该论文在当期杂志上的排名,本质上却是表达了在某一具体的专业领域论文受到实际关注的程度,也就应该代表了该论文的“水平”。
如果采用这种办法,文章发表在低影响因子杂志上的文章被引用次数多,本身也就说明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而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杂志上的文章被引用次数低,是否有“滥竽充数”的嫌疑呢?其实文章不管发在哪儿,只要是公开发表的,好的东西终会得到其应有的承认。而且,在去掉那个马甲(杂志影响因子)之后获得的承认,应该是更真实地反映了论文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