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的相关信息,请关注:http://www.pha***/Yyzl.html
对于一种生物药的问世,业界将其概括为“十亿美金,十年时间”。正因生物医药长周期投入的掣肘,资金短缺成为该产业发展面临的大制约。
如何能使资本与产业“联姻”?投资界人士普遍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才是企业“吸金”的关键。
由于持续性资金投入太难获得,慢热型生物医药产业正陷入“负担不起”的漩涡。
在年初召开的第九届中国创投融资发展高层论坛上,学术界和企业界都在抱怨着“缺钱”,可投资界却表示,生物医药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他们“实在不敢投钱”。
虽然各方都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前景十分看好,但如何能使资本与产业“联姻”,仍然是目前棘手的难题。
受制于资金和时间
对于一种生物药的问世,业界将其概括为“十亿美金,十年时间”。正如青霉素从被发现到大规模生产,历经14年,耗资约12亿美元。肺结核链霉素从被发现到大规模临床实验,甚至耗费了29年的时间。
也正是由于生物医药长周期投入的掣肘,资金短缺就成为产业发展面临的大制约。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副主任邢新会表示,生物医药技术从研发到推向市场是一个复杂过程,从研发角度看,就包括生产技术、分离技术、制剂化技术以及体外诊断或临床诊断所需要的装备化技术等。
“可是,科研院所和大学的许多好的专利技术,大多都‘躺’在那里难以转化。”邢新会坦言,“这光靠国家经费远远不够,更需要社会资金注入等背后的推手。”
然而,不仅研究机构缺钱,反观国内的生物医药企业,由于普遍呈现出规模小、竞争力低、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经济效益低等特点,也很少能获得风险投资基金的青睐。
“去年,国内医疗行业的研发投入总规模不足200亿元,而欧美国家在2012年的研发投入就高达1300亿美元,国内外差距相当大。”秉鸿投资合伙人周鋆说。
而根据国家食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11日,国内登记在册的生产企业多达6986家,可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企业却屈指可数。
资金短缺导致我国尝试新药研发的企业寥寥无几。而考虑到风险较高,专业投资基金对创新型生物药的介入也大多持谨慎态度。
周鋆分析称,首先国内的股权投资环境还不是很成熟,其次很少有出资人能承受得起生物药从技术研发、动物实验、临床、申报、生产到上市这长达十几年时间的消耗。
本文摘自:http://www.pha***/yyzlshows_de59efc9-2974-4389-9fbb-172bdd3677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