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6条潜规则 不看会吃大亏!
据投资理财知识http://money.12***.cn/银行理财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然而投资者有所不知的是,银行理财经理也并不靠谱,出于自身的利于,会把投资者引入误区,误导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认识,今天我们就为投资者开其中的猫腻。
一、理财风险等级要认清
根据产品风险特性,一般银行将理财产品风险由低到高分为R1-R5共5个等级:
R1(谨慎型或低风险)该级别理财产品保本保收益,风险很低;
R2(稳健型或较低风险)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相对较小;
R3(平衡型或中等风险)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适中;
R4(进取型或较高风险)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较大;
R5(激进型或高风险)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极大。
所以投资在购买理财产品是应注意产品说明书中所标示的产品风险等级,不能简单的听信理财经理口头所说的,投资者应该以自身的风险偏好选择产品,不要盲目的追求高收益。
二、风险评测不能马虎
在银行买过理财产品的人都知道,首次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前要进行风险评估测试。根据银监会的规定,投资者只能购买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相应或更低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比如你的风险评估结果是稳健型,那么你就只能购买PR1和PR2两类产品。
然而,为了提高销售业绩,很多银行理财经理会引导客户,甚至代替客户填写风险评估测试,以达到可以购买更高风险级别理财产品的客户评级,这样能确保买产品时不受限制。然而对于客户来说,买到“风险超标”的产品,本金和收益可能面临着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风险。因此风险评估测试一定要自己认真做,不能走过场。不要轻信理财经理的一面之词,以免买到自己风险承受能力之上的产品,从而超出自己的风险承担能力。
三、收益率要弄清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是投资者在购买时为关注的指标之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预期收益率是指,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时对产品的终收益率的一个估值,并不代表银行理财产品到期的实际收益率。
为了吸引投资人,银行经理在销售时往往会避重就轻,一味的强调高预期收益率,却不做足够的风险提示。以结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例,这类产品虽然都有一个较高的高预期收益率,但收益波动却很大,而且不确定,到期时达到高预期收益率的可能性很低。
四、避开“募集期”漏洞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要注意两个期限,一是募集期,二是投资期。通常情况下,银行一般会声称,银行理财产品在资金募集期和清算期不享有收益,是按活期存款利息计算的。如果募集期太长、投资期太短,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会被拉低很多。
比如一款期限为30天的理财产品,从5月16日开始销售,5月20日才结束募集,5月21日起算利息。也就是说,购买的这款产品,空档期是6天。而这6天里是没有收益的,只能按照0.35%的活期利率计算。
尽量购买中长期理财产品,或募集期较短的产品,减少资金时间漏洞。同时在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不仅要关注产品的收益率,更要算好时间账,避免募集期带来的收益折损。
五、小心“飞单”
不要以为只要是银行卖的理财产品就是银行自己发行的,实际上,银行除了销售自己的产品还会帮一些第三方机构代销产品,比如信托、保险、基金等公司发行理财产品,业内通常成之“飞单”。
为了赚取更高的佣金提成,理财经理往往会以高收益为诱饵,向客户兜售这些代销产品。
这些产品往往很不靠谱,需要认真的甄别,因为一旦第三方机构出现问题,投资人很可能会,飞单事件也屡见不鲜。因此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应该重点看合同上是否有银行公章,以此鉴别是否为代销产品。另外,对理财经理推荐的高收益产品要保持理性,问清楚产品属性和发行方。
六、记得要“双录”
今年5月13日,银监会印发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的通知》,其中有一条要求,商业银行通过营业网点开展代销业务,应根据相关规定实施录音录像,并妥善保管录音录像文件等代销业务文档。
这应该算双向保护吧,银行不用担心“碰瓷”,投资人也不用害怕被理财经理忽悠。总之,以后大家到银行买产品时,记得主动要求双录。
在购买银行理财时要记得多留个心眼,对细节要仔细甄别,通过银行的网站或者客服电话查询核对理财产品的相关信息,需要注意的是理财产品并非银行存款,因此建议投资者合理的分散资产配置。
上海其他商务服务相关信息
12小时前
12小时前
12小时前
13小时前 刷新
13小时前 刷新
13小时前
18小时前
1天前
1天前